专注、坚持

巨婴国

2020.06.10 by kingcos
Name Author ISBN
巨婴国 武志红 9787213076824
  • 在幻想层面把别人的故事替换成自己的故事,用别人的成功掩盖自己的失败;一味突出所谓正能量,使阅读者丧失对现实世界的整体感;忽略对之所以是现在这个状态的原因的思考,用虚幻的未来麻醉自己对当下的感受。

  • 那些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的「学说」或者「师傅」,是在剥夺你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最重要的东西:自由选择的权利。

  • 巨婴的意思是,一个个体,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,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、情绪和行为。这些巨婴特点包括:自我意识狭窄,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;人身依附,使自己成为他人或机构的一部分,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;在人际和社会层面,为了操控而操控,无法施与爱或享受爱。

  • 因为爱制造分离,而施虐制造忠诚。

  • 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已经非常深入的背景下,启动公众对探索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兴趣,并且最大范围地分享已有的探索成果。

  • 这些人的故事汇总在一起,让我有了一个「中国式好人」的概念: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,但情感是淡漠的,缺乏热情,并且总伴随着孤独,就像是活在一个孤岛上。

  • 婴儿是没法面对失控的,失控会引起他们巨大的无助感,他们需要将失控这件事从自己身上切割出去。

  • 我们社会的各种制度建设,也包括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文化,在我看来,其实都是在试着去压制这个魔鬼。

  • 用精神分析的话来讲,原始的生命力都是带着攻击性的,一个人必须将他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展现在关系中,以此和另外一个同样如此真实的人建立关系,然后才能得到亲密,并被救赎。

  • 本能上我们喜欢走的路,是注定走不通的。

  • 希腊德尔菲神庙有一句箴言:人啊,认识你自己。苏格拉底则说,未经省察的人生,是不值一提的。

  • 本我、自我和超我,这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。放到国人身上,它可具体表达为:全能自恋性的本我、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。

  • 弗洛伊德则称,驱动人类行为的动力有两个:性和攻击。

  • 一、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。二、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,如被看到,就变成了光明,变成了生的能量,如热情与创造力。三、能量体伸展出的每一份能量,如不被看到,就变成了黑暗,变成了黑色的、死的能量,如怨恨与破坏力。四、当一个人整个的能量体都被看到,生命就得以证悟。

  • 爱,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如是说。

  • 国内的精神分析学界有一个基本共识: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,没有超过 1 岁,还停留在口欲期。

  •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:口欲期,1 岁前,嘴部是快感中心。肛欲期,1—3 岁,肛门是快感中心。俄狄浦斯期,也称为性蕾期,3—5 岁,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,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,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,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。潜伏期,6—12 岁,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,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。生殖期,13—18 岁,即青春期,性能量大爆炸,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。

  • 关于中国人还集体停留在 1 岁前的婴儿期的最有力证据,就是中国的吃文化非常之发达。1 岁前婴儿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,婴儿必须和妈妈在一起,并且婴儿的生活是不能自理的,这也是中国成年人最经典的特征,都说明中国人的集体心理还停留在 1 岁前。

  • 譬如英国和美国,在整体上,就达到了俄期,其社会对性的复杂性和竞争心,有很大的包容,以及鼓励。

  • 肛欲期的重要表现是控制与强迫,追求洁净和秩序,德国和日本就很像是处于肛欲期。

  • 理想的家庭结构,可以归到一句话上——夫妻关系是定海神针。即,夫妻关系在一个家庭和家族中,是要第一位的,而亲子关系要列在第二位。

  • 一天,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,写了一系列微博,最后汇总成文章《中国家庭的轮回链条》,这篇文章也收录在《为何家会伤人》(升级版)中。

  • 结婚时,做选择的标准,不是情欲与激情,更非爱与恋,而多是安全感,不仅长辈为儿女做选择时如此,年轻人自己做选择时也常如此。结果是,婚姻相对稳定,但缺乏情感。

  •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,原因是,一旦早期的激情期过去,看似平凡的婚姻生活,是对两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。

  • 男孩得到的母爱,表面过多但质量堪忧,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被吞没创伤,这令男孩表达情欲困难,并令男孩比较被动;女孩则得到母爱和父爱都比较少,容易有严重的被抛弃创伤,而她们虽也有被吞没创伤,但比较少,所以相对男孩要主动很多。

  • 女人高度重视孩子是很自然的,男人若想与妻子保持亲密,一起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中即可。

  • 中国家庭的轮回看似复杂,但有一主线:亲子关系,特别是母子关系,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,所有悲剧都和母子共生联系在一起。

  • 中国无数的社会争斗和家庭争斗,都可以概括到这一句话中——你必须按照我的来,否则你去死!

  • 婆媳大战的实质,是女人们发现自己被排挤出社会权力体系和家族权力体系,她们必须将自己镶嵌在一个男人身上,以此嵌进社会权力体系,特别是家族权力体系中。

  •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「集体无意识」一词,意思是,一个集体的经典特征,也会扎根于这个集体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。

  • 用荣格的术语来讲,这叫「共时性」。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讲,这叫投射性认同:来访者将他内心的一些东西投射出去,而心理咨询师认同了它。

  • 中国的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力体系,都是过度限制性的,所以我们也一直缺创造力。但我们又是文明化的、超勤奋的,所以我们一直都有很好的模仿力。

  • 这股能量,对自己时,是全能自恋性的,想为所欲为,对别人时,是绝对禁止性的——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志来,我禁止你有任何自由意志。这样的本我和超我太极端了,自我很难做协调,于是自我变得软塌塌的了。

  • 长久以来,我们的文化将利他和集体主义捧上神坛,而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。我们认为,利己和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,而利他和集体主义则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奉献。

  • 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,下一代又为了下下一代而活。结果,每一代人都没有为自己而活,都没有很好地去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,很少活出自己的精彩来。于是,「一环扣一环,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」。

  • 无论什么时候,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,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。那么,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,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,也就没那么累。

  • 我不敢活出自己伸展自己,我怕被嫉恨被惩罚,所以要找各种借口,说为了别人我才这么活。例如,我们不能为了自己去挣钱竞争,但把它说成「为了孩子」,听上去就没那么自私了,如果说成「为了集体」,就更加冠冕堂皇了。

  • 一旦我们将集体主义视为「必需」,就会导致一个错误的伦理结论:可以借集体的名义去侵占某个不情愿的个人的利益。

  • 国人之所以爱扎堆成群,这都是因为在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,否则会直接面对破碎未成形的自我,这很可怕。集体主义的真相是,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,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,必须千人一面,用共生的方式,追求和他人的融合,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。

  • 精神分裂在大多数人眼中很可怕,但在一些思想家眼中具有美学、哲学上的积极意义,比如荣格认为,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,会有原始的人格碎片、原型涌现出来,展现出原始的神话剧情,可生发出艺术的可能性。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,精神分裂这个概念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的宰制。

  • 对于妖女而言,存在这样一种情形,只要对方的意思和自己不一致,这样的女人就会崩溃。所以,必须寻找被动的、听话的、围绕她的意愿转的男人。她们常是在扮演一个自恋的、自我中心的母亲的角色,把丈夫变成一个婴儿。看起来是我在照顾你,实际上在精神、情感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,并且会对对方构成极大的压制。

  • 中国人有七八成的婚姻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,这都是婴儿在找妈,两个人活成了亲人,也许会非常亲密,但很容易感觉到,两个人的发展似乎被限制了,并且虽然很亲密,但谈不上精彩。因为精彩属于个性化的部分。

  • 妈宝男的形成是因为两个很不美好的原因:第一,在婴幼儿时严重缺少母爱,而对母爱的渴求是所有人的头号渴求,所以妈宝男会一直执着于母爱;第二,大一些后发现,可以通过对妈妈言听计从而得到妈妈的关注,于是形成对妈妈的极度服从,但这样做的同时,势必压抑了对母亲的不满和攻击性。

  • 全能自恋,可分成意志自恋和完美自恋。意志自恋,即,我的意愿必须付诸实施,不能被阻拦,特别是,作为伴侣或亲人的你不能阻拦。完美自恋,即,明确觉得或隐约觉得,自己是完美的。

  •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写过巨著《第二性》。顾名思义,这个书名的意思是,男人是第一性,而女人是第二性,男人没有女人,也可以思考和定义其自身,而女人的存在,却取决于男人如何定义。

  • 国人多有皇帝梦,而所谓皇帝梦,可以说,就是为了制造条件来满足自己的巨婴梦——得到最好的照顾和最高级别的崇拜。

  • 既然一个文化中,多数人都是巨婴,那么就可以知道,将一个人视为婴儿来照顾,是人际关系中成功的绝招。从恋爱到工作,从对家人到对领导,都可以奏效。

  • 中国式的社会是一个无力自我组织而必须由国家去组织之物。

  • 社会权力体系的公信力有很大问题,政府的任何解释都会让人怀疑。但民间的社会想象系统也有大问题,总有强烈的被迫害感,若有任何悲剧发生,最让人接受的解释就是,这是权贵干的。即,一个掌控一切的迫害性系统制造了这一切问题,而受害者都很可怜很正确。

  • 集体主义会形成这样一个固有的道德意识——为集体而努力才是对的,反集体就是错的,特别是,想彰显个人主义的,更是大错特错。

  • 集体主义环境下,个人的身,必须奉献给别人或集体,这样才叫仁,才被承认。如有私心,你得低调,在黑暗中为自己谋取什么。

  • 咨询界一个说法是,精神分析在中国缺乏土壤,因精神分析的前提是,一个人得有个体性自我,而中国人是群聚性自我。

  • 尊重你的感觉,哺育你的感受,成为你自己。

  • 用表面完整,来逃避内在破碎,这一点,国人表现过头。但内在破碎让人难受,在这一点上,人类应该算是共通的。

  • 集体之心的存在以镇止个人之心为代价。它虽然让社会保持相对稳定,但对于个人之心的发声,总是给予限制与打压,甚至是消灭。

  • 发明集体之心者,自己也有私心,最后成为,集体之心是用来统一中下层民众的,而高层则知,这是一种愚弄。但即便在高层,最初也得构成一个集体自我,否则没战斗力。新中国之所以能成立,就是因为那一代领导人发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,而不遗余力地去做这件事,也果真将天下人之心基本统一到一起。这种统一,有策略成分在,但也的确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在,所以很多年长一辈,对那种万众一心的感觉,非常留恋。

  • 真正能解决目前问题,并能切断中国历史的可怕轮回的,是法治与自由。法治提供了真规则,而自由允许个性自我涌现。法治,而不是权力,才是对付互害型社会的唯一有效武器,而更重要的是,良知,只能出自个人之心。

  • 新中国成立初,万众一心,只有一个「我们」,而且是官方所代表的,大众也认可。现在,「我们」至少分裂成了两部分:有权力的官方社会想象系统,有话语权的民间社会想象系统。

  • 破了集体之心,我们的社会、文化与国家才能更成熟。特别是,不要和这个集体之心共舞。不媚政府很好,不媚民众,同样重要。觉知自己的心,以人性化的视角看待一切,而不是去加强其中的分裂性,殊为重要。否则,我们可能将再次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个经典轮回。

  • 鬼的核心特质,是怨气与报复。

  • 妖的特质是为所欲为,女妖的特质则是为爱恨情仇可不惜一切,捅破天都不怕。

  • 第一条糨糊逻辑:我的事也是你的事,你的事也是我的事,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,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。第二条糨糊逻辑:所有的关系是我的事。第三条糨糊逻辑: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。即,你不用说我就知道你是怎么回事,我不用说你就该知道我是怎么回事。第四条糨糊逻辑:你们=你;我们=我。即,你家(族)中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,我都要找你麻烦;你让我不快,我找你全家(族)麻烦。反之亦然。第五条糨糊逻辑:所有事都连成一个整体,没有当下。

  • 中国男人最常见的糨糊逻辑,让我印象深刻的就一条:我没问题。

  • 补充一条糨糊逻辑:绕弯沟通。

  • 从所有的共生关系中,我都看到了共生绞杀,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:一、身体上,你我不能分离,你离开我,我会死,所以恨不得你死;我离开你,你会死,所以我内疚得要死。二、你的想法要和我一样,否则你去死;我的想法也要和你一样,否则我去死。

  • 一个生命,是逐渐走向更开阔的世界的过程,好的关系,应该最终会导向这个结果。如果在一个长期关系中,你,或者彼此,都越活越狭窄,那真是需要好好反思一下,你们的关系是否变成了共生绞杀。

  • 黏稠的关系场中,常常是,你什么都还没做,就已累得不行,因很多能量在你没有觉知的情形下,紧张地应对着这些盯着你的眼睛。

  • 黏稠关系场,容易导致一个现象:你不能出错。稍有差错,那些眼睛便会不高兴。

  • 当孩子离开家时,也许大多数父母多少都会有失落感,但假如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自我存在感,就不会过于害怕孩子独立,假若有很清晰的自我存在感,就会鼓励孩子走向独立。

  • 中国家庭中,太多吞没,太强调做好人,也太强调晚辈的听话。结果,那些太听话、太懂事、太为别人着想而不能主动划出界限的人,就会有特殊的划分界限的方法:不听、不看、不说。

  • 弗洛伊德说,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,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。

  • 心理健康,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——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。

  • 我想这么做,我不想那么做。这就是我的意志,我的选择,我不需要你的批准,更不需要向你证明我是对的。

  • 任何失控,不管事情大小,他们都会感觉到崩溃,并且,崩溃有两个层面:外界似乎崩溃了,自己的内心也崩溃了;此外,他们会有严重的自我攻击。

  • 外界崩溃,是内在崩溃投射出去的结果。内在崩溃,用自体心理学的话来说,即自我瓦解的体验。

  • 但无论如何,对于作为控制者的成年人,我们知道,问题就是出在这里,不能再将感觉等同于事实,特别是,不再因为失控,而激烈地攻击自我——这也很难避免,但一旦发现自我攻击,就让自己停下来,不再加深它。而在关系中,控制者就需要尊重界限,知道我是我你是你,我无权干涉你的世界。当我控制不住地入侵你后,我知道,这样做是我的事,而不是你就该被我入侵。总之,控制者需要知道,尽管自己的感受如此真切,但它并非事实,要通过观察对它保持一个距离。有时能深入其中,有时能跳出来观察它。观察者的位置,可以让我们恢复理性。

  • 看似包容有爱其实封闭的好人,通过灭绝掉自己的需求与声音,而获得了一份僵硬而可怜的安宁。这份安宁,是可以一眼望到头的安宁,他们可以一生一世一直如此,这会吸引那些严重缺乏安全感、内心极度不稳定的人。于是,他们的婚恋成了一种奇特而非常常见的配合。

  • 以道德自居的好人,总在忍无可忍时才爆发,其中的逻辑是,我必须处于一种我绝对正确你绝对错误的道德处境时,才能还击。因这种道德对立性,还击常对关系造成严重破坏,而这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想法——攻击性是破坏性的。

  • 好人藏着一个逻辑是:我为你付出了一切,你要爱我。这种对爱的渴求,自然在伴侣关系中达到顶峰。可是,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。亲密,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,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。相反,因为你不断付出,会给对方制造内疚,结果导致对方更加想远离你。

  • 集体主义只允许集体性自我存在,个性自我意味着对集体自我的挑战和背叛。

  • 好人的能量,常常是向内塌陷的。没有敌意,也没有热情。年轻时,他或她的好,还带着热情和人味儿。到了中年,好,逐渐沦为一种空壳,只有行为,但没能量流动。到了晚年,若终于可不用理会任何人了,那么会完全塌陷在自己的孤独世界中,不交往,甚至家务也不做,自己的心收获了安静,但一片死寂。

  • 除非能在关系中自由表达,否则关系难直接愉悦你。这意味着,在关系中你就是在做你自己,不是在做一个好人或假人,爱与恨、怒与乐、丑与好,你都可以让它较自由地流动。

  • 中国家庭常是这种配合:一个有欲望的坏人,一个压抑的好人,坏人提供动力,为主体,好人负责善后,为陪衬。

  • 没有麻烦,就没有情感。成为一个不伤害别人、被动的好人,容易;成为一个能主动散发着热情与爱意的善良的人,不易。

  • 其完整逻辑是:我为了你做了些牺牲,所以我将永远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在这个关系中,我遭遇到的不满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发泄,即便这样报复时,我还觉得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。

  • 伪装成一个好人,对于活出自己,活出爱,没有多少意义。愿大家都能活出真实的自己,以及真实的爱。

  • 一本书,《爱是一种选择》。

  • 为什么加引号?因为真正的好,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,我爱你,因我有丰沛的爱,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,而你真回报时,我也坦然笑纳。

  • 拖累症患者,或我说的「中国式好人」,他们的好是讨好,而讨好,是你存在而我不存在。并且,讨好,都伴随着很深的自卑与恐惧。最要命的是,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,但其实要一个很大很重要的回报——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。但讨好,本质上是一种防御,反而将讨好者与他人隔离开,他们发现自己付出了一切,却什么都没得到,那时就会生出怨气。越是超级好人,他们的怨气越是可怕。

  • 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——他的自我,要以他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,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次都强调说,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,你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好。

  • 他们尽管在过度付出,但其实感觉不到孩子的真实存在,所以他们付出,是在付出给一个想象中的孩子,而这常常是他们自己内心那个童年因为缺乏爱而有匮乏感的孩子。而他们真实的孩子,则会感觉到被强加,甚至会有被勒索的感觉。勒索什么?认可与服从。

  • 伴侣关系的根本逻辑是亲密。亲密,只能通过真实和敞开而达到,而付出却没有这个功效。

  • 对别人好,可以赢得认可与尊重;但若想赢得亲密,只有一条路——真实和敞开。

  • 好人最重要的逻辑是,真实的、有欲望有需要的自己是坏的、卑劣的,成为一个对别人有用的好人,才能被人爱。

  • 中国式好人为何经常受累不讨好,让人愤怒甚至绝望? 几个重要的原因:第一,他们在满足别人的需要时,又会忍不住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:你有需要,所以你是坏人。这是因为,他们将自己的需要和欲望都视为坏的,这一点也必然会投射到别人身上。第二,好人的过度付出与自我牺牲,会让对方有内疚感。并且,好人因貌似真不需要回报,所以他们的关系就成了单向的,对方只能接受,而付出却总被好人挡回。同时伴随着内疚感的累积。没有人喜欢内疚。第三,好人在向对方传递一个信息:我对你这么好,所以请爱我。当你真去靠近他时,却发现,他会逃避爱。或者说,你很容易会感觉到他们有一个厚厚的壳,挡着你靠近他。亲近他们很不容易,但若不亲近他们,他们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发出怨气——我这么好你怎么还不爱我?这种矛盾让人烦躁。

  • 活力有两个重要的表现,一个是创造力,一个是性。中国父母需要深刻学习,才能懂得尊重孩子的活力与性能量的流动和表达。

  • 征服他们的最好办法,是夸奖他们有多好,多么有爱的能力,然后,他们会愿意做牛做马。

  • 定居德国的林毛毛则对比中德两国说:大多数人没找到自己真正的爱人,就像大多数人没从事自己真正的爱好一样,他们在婚姻里平平淡淡,在工作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永远尝不到干着自己热爱的人或事儿时那种永不消逝的激情。只不过,中国文化认可平淡是真,德国文化鼓励你去寻找真正的爱人和爱好,哪怕一败涂地,在所不惜。

  • 美国神话学家坎贝尔认为,欧洲最伟大的传统不是基督教,也不是古希腊,而是从 12 世纪开始的对爱情的传唱。

  • 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,以及文化与制度建设,部分有意识(主要是无意识)的目的,是要将人弄成这种存在:只剩下一个被灌满了僵化的低级知识、不会创造性地自主思考的脑袋。

  • 缺乏体验性的丰盛的链接,而去追求头脑链接时,易追求纯净。即,头脑要剥离掉各种鄙俗。但鄙俗或许才是生命本身。和一女子谈到张爱玲那句话——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虱子。看着优雅的她,我突然明白,她的优雅即所谓华美的袍,而蚤子,即那些生命鄙俗的骚动,才是生命自身。

  • 其实,将关系中的动力,视为麻烦,这本身意味着,一个人在关系中经历过很深很深的失望,于是他知道,自己伸向别人的手,是不受欢迎的,所以这叫麻烦别人。

  • 伸开双臂,如果你还想被拥抱的话。我最喜欢的诗人鲁米如是说。

  • 关键是要把热情活出来,而后去爱就不再容易觉得是付出。

  • 试着鼓励你的孩子,鼓励你的爱人,也鼓励你自己:伸出双臂,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!

  • 活力的展现方式就是发出他的高兴与不高兴的声音,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。

  • 昂山素季说: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的制度内,恐惧常成为一种时尚——害怕坐牢,害怕拷打,害怕死亡,害怕失去朋友、家庭、财产或谋生手段,害怕贫穷,害怕孤独,害怕失败。最为阴险的恐惧方式,是化为常识甚至至理名言,将有助于保存自尊与人性高贵的日常勇敢行为谴责为愚蠢、鲁莽、无价值或琐碎无用的。

  • 情欲是有罪的,情欲是不可遏制的。所以,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,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。

  • 婴儿和巨婴,最根本的心理,是全能自恋。它有四个基本变化:一、全能自恋。我是全能的神,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。二、自恋暴怒。意愿被拒绝,神就会变成魔,而生出摧毁欲。三、彻底无助。暴怒不能表达,就会转而攻击自身,让自己不能动弹。四、被害妄想。我的所有不顺,都是因为外界有一个魔鬼害的。

  • 在我看来,这是因为,国人容易处于两个极端,要么是保留住全能自恋能量的巨婴,要么是严重压制了这份能量的正常人。后者看似理性而正常,但因为压制了自己原始的能量,结果导致想象力受损,所以需要全能巨婴给他们提供想法和驱动力。

  • 成熟心智的一个起步标准,就是能区分想象和现实,并能知道,想法不等于行动,更不等于后果。还知道,从想法到行动,从行动到有后果,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,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努力,然后,想法才可能变成行动。

  • 文字狱和诛心论,是我们巨婴国度的一个非常糟糕的部分,这导致社会权力体系和家庭权力体系,由于过于惧怕人的想象,而会试着去钳制想象的自由,结果也压制了活力与创造力。并且,我们的社会,并不会因为我们思想上纯洁,而真变成一个道德社会。相反,我们只是不能公开谈论人性的黑暗,而这些黑暗因为不能公开谈论,结果变得更加黑暗,这是我们沦为互害型社会的一个关键原因。

  • 退行,是弗洛伊德发明的词汇,用来解释这一种心理现象:在相对高级的心理发展阶段,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,于是退行到相对低级的早期心理发展阶段,寻求那一阶段的心理安慰。

  • 一个人的生命能量流向两部分,一部分是自体,即自己,一部分是客体,即别人乃至整个世界。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说,你如何看待自体和客体,构成了四个等级。最好的等级,是自信和热情。自信,即生命能量能自然地滋养自己,相信自己能做成想做的,同时很靠谱;热情,即生命能量能流淌到其他人或事上,滋养对方。其次的等级,是自大和对客体的理想化。自大,即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但缺乏事实的支持,不过还是有一些支持;理想化,即很容易把自己崇拜的人理想化,但不会觉得他是全能的神。较差的等级,是疑病和宗教性的恐惧。疑病,是自体虚弱在身体上的一种表现。宗教性恐惧,即,还能对客体产生一定好感,但总觉得好的客体严厉而苛刻,自己必须倾尽所有,才能获得其认可。最差的等级,是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。自恋妄想,即觉得自己就是神,无所不能,这完全缺乏现实基础;被迫害妄想,即觉得外部世界有一无所不能的超牛逼之人,构建了一个体系,系统性地迫害自己,而这也缺乏现实基础。

  • 普通成年人容易见到的全能自恋中,可归为两点:一、我无所不能,所以我不能拒绝你任何要求;二、我无所不能,所以你也不能拒绝我任何要求。

  • 王阳明说: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。破获「全能神」邪教的,该是司法体系,这一点很重要,而更重要的,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我的成长,这可以破解我们心中对全能自恋的执着。

  • 中国式择偶标准中,理想男性的标准是责任心和上进心,通俗点说,其实就是喂我和养我。

  • 自恋这个词,很容易让人有负面的理解,而科胡特则说,健康的人应有健康自恋。由此,自恋一词,在心理学界,特别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界中,被赋予了正面意义。

  • 孩子首先需要成为一个有人性的人,而不是一个异化成「不优秀不配活」的怪物。

  • 因为是孤独的游戏,导致这样一个问题,即虽然国人的成绩还不错,但是创造力差,甚至高分低能。

  • 因为,真正的能力,建立在关系中。你必须深入到关系中,放下你自己的种种成见和预判,去碰触事物本身的道理,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,而不是将你的想象和判断置于事物之上,这样,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关系来,并且,你会乐意放下「我」,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质与规律,从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与创造。

  • 弗兰克说,投入地去爱一个人,投入地去做一件事,幸福就降临了。幸福必然是来自关系,而能力哪怕真达到神的级别,如果你是孤独的,那一样意味着可怕的痛苦。

  • 学习时,成绩就是评价她的自我价值的标准;工作后,这个标准就变成了成就、收入与社会地位。并且,工作后的标准,虽然也就那么几个,但不容易简单量化,而且多少是参差多态的,但学习时,尽管我们也说德智体美劳,但实际上,只有成绩才是可量化的指标,才是最显而易见的评价标准。所以,它成了绝对的、压倒性的标杆。

  • 若家有失败考生,希望做父母的意识到这一点。相信你们也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,但请不要再将你们的挫败感传递给孩子,这个时候要理解与接纳孩子,并告诉孩子,真是抱歉,过去我们让你形成了考试成绩就是一切的心理,现在我们看看,怎样可以破了这种心理。并且,我们真心希望,和你一起去发现,快乐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• 重过程的人,则可以不惧怕投入,并且会知道,投入会和成果正相关,但不会是必然的因果关系。

  • 努力与投入,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一个事物建立关系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,所谓的成就,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。投入与关系深厚正相关,但并非必然,而完美,则不存在。

  • 完美自恋的心理很微妙,那些有这种想象而不敢投入的朋友,可能要仔细觉知自己的心,才会觉知到它。这种心理可以描绘得非常复杂,但它的核心点也可以概括得很简单——希望整个世界,或某个事物,能精准呼应自己发出的声音。如果这种呼应发生,自己这一刻就是全能的完美的,而外部这个事物或世界,也如是。

  • 才华与成绩常是孤独中产生的东西,并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好关系,这个,才是人性乃至世界的本质。

  • 一、能力是建立了深度关系的结果;二、建立深度关系需要持续的投入;三、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,不是将你的自恋强加于事物之上,而是放下自恋想象,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实规律;四、一件外部事物能否被我控制,取决于那一刻我的内部状态,这是婴儿式全能自恋心理的残留;五、一受挫,就觉得「我整个人不好」,也源自全能自恋心理——我和整个世界是一体的,所以我能控制一切,否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我控制不了的;六、关键不是要神来之笔这种好的感觉,而是如何处理挫败感。

  • 太多成年人在恋爱上遇到大问题,原因在此——太难把自己交出去。

  • 每一次这样的投射,都意味着全能感的分散,最终从神的世界进入到人的世界,发现绝对掌控和绝对能力根本不存在,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全能,能对生活有基本掌控,就蛮不错的,如何处理失控成为重要的生命智慧。

  • 心理医生,应该是没有心理问题的;最厉害的心理医生,更应如此;那些大家,且看起来温暖的,尤其应如此……这种想当然的传说,只反映了大众的感知——我们惧怕内在的暗黑,将其视为问题,要将其消灭,成为健康人,它的惯常标准,也即「神智正常」之人。

  • 自恋性暴怒者的逻辑如下:1.任何不如意,都是在挑战我的自恋;2.任何不如意,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,都有主观恶意动机在;3.有主观恶意动机者,必须向我道歉;4.否则,我就灭了你,或者灭了我自己。

  • 过去一直批孝道,但随着对巨婴心理了解得越来越多,就越来越明白,孝道就是巨婴国集体意识的设计。因巨婴们都是一言不合就要你死我活,这种争斗很可怕,所以就设计成,孩子孝父母,臣子忠君上,让弱者服从强者成为一种集体道德,就可以减轻内耗了。明显不公的孝道,是太容易自恋型暴怒的巨婴国的合理选择。

  • 一个群体和其文化,即其集体之心,会形成一套系统,一环扣一环,本是为了解决问题,但也导致了轮回。我们需要深入觉知集体之心,同时也能跳出轮回去观察它。

  • 延迟满足的关键,不是父母非要给孩子制造挫折,而是孩子自己明白,只要他持续努力与付出,世界会回应他。

  • 巨婴在追求自恋,在乎的是事情要按照「我」的道理来;人格健康的人,则愿顺从事情本身的道理,能承受大大小小的挫折。

  • 根据心理发展水平的层次,恋爱有三个水平:1.恋父恋母水平,会被对方魅力吸引,愿放弃自恋爱对方,但在恋爱中并不会真正失去自我;2.肛欲期幼儿水平,虽关注爱人,但主要关注自己,且既想独立又想亲密,不能很好处理这一矛盾;3.口欲期巨婴水平,只要亲密,要恋人将自己意志当圣旨,易将一切错误归咎对方。

  • 所以能看到好男人和脾气大的女性组成的家庭,常常是,男人只不过在提供物质之需,而但凡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事,都是有脾气的女人在处理。

  • 男人们在社会上竞争皇帝位,女人们则在家里竞争大母神位。

  • 我将生活分成两个领域:社会领域,规则是权力;私人领域,规则是爱。但我看到,在中国家庭中,权力常常压倒爱,成为主要的规则,大家的各种努力,主要指向谁在家庭中掌权。

  • 我们需要警惕,自己是不是被绝对禁止性超我限制了,也要警惕,自己是不是对别人构成了绝对禁止性超我。

  • 于是,我发展了一个考试技巧——站在考官的角度看问题,问自己,如果我是考官,会怎么出题。

  • 如果我们养育婴儿的话,妈妈及时地满足他,照顾他,陪伴他,让他顺利地克服吃喝拉撒睡玩带来的种种挑战,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• 让所谓坏的、失控的情绪或者生理过程去进行,然后你去做那些可以做的事情,比如说该工作就工作、该吃饭就吃饭,经常这样去执行就会奏效。

  • 顺其自然里藏着一种很深的东西,就是接纳。这意味着你接纳这个不如意的事情发生,不再把它视为一个充满恶意的和自己对着干的魔鬼,而把它视为一个中性的甚至好的东西,让它发生就好了。

  • 觉知自己对全能自恋的渴求,以及对彻底无助的恐惧与抵触,从力所能及的事开始,一步步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,轻易不言退。不追求完美,也不被无助征服,最终你会与事情建立深刻关系,享受这个不完美的过程,并体验到自信。

  • 彻底无助的心理,可以解释一个常见的中国式育儿方式——过度保护。其实也是过度限制。

  • 这种反思与自我攻击,是自我归因。自我归因,藏着这样的逻辑:其他人其他事物我没法控制,但我能控制自己,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,事物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。这是小孩式的自恋心理:所有事情都是我导致的。

  • 自我归罪的对立面是自爱。

  • 挫败发生后,健康方式是:事情层面上自我归因,但不过分,同时也能客观归因外界;情绪层面上自我安抚,并寻求他人的支持,同时,让一些必然出现的情感,如悲伤,得以流动。并且,不管如何归因和有何种情绪,都会自爱。

  • 当干了蠢事时,请放下强烈的自我攻击;当遭遇挫折时,请放下严重的自我贬低。

  • 伸出双臂,要是你希望被拥抱的话。

  • 温暖有互动的关系很重要,但同样重要的是,你必须有自己负责的意识,而不是依赖,依赖必导致过度要求、抱怨和攻击。

  • 把这些当知识好了,它要贴近你的体验才有意义,且,做不到,别自我攻击。

  • 特别重要的是,尊重对方本来的样子。其次,若能做到,鼓励对方做自己,同时收敛自己意志的过度扩张。

  • 好的父母,可以给孩子提供抱持性环境,这主要有两点: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,夸夸他们;当孩子受挫时,支持他们。但中国式父母,却很容易走相反的方向,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,告诫他们不要骄傲;当孩子受挫时,怪罪说都是他们自己的错。

  • 容忍模糊则意味着,你愿意沉到事情中,不断地去碰触事物,试着和事物建立越来越深刻而全面的关系,于是,逐渐地,事情的本质自动呈现出来。

  • 过渡性客体,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孤独的想象世界,而进入现实世界前的一个过渡态,他通过控制一个过渡性客体而初步形成对外界的掌控感。

  • 可控第三者还可以这样理解:失控时,找一个你能控制的事物,而将失控产生的焦虑,转移到可控第三者上。

  • 试试去观察,当你感觉失控,当你去寻求可控第三者时,到底发生了什么。

  • 最好的掌控感,是对自己和世界的信任,是可以放松地活在当下,和万事万物随时构建链接。这是最正确的善恶,其实是,这时或许已无善恶。

  • 国人常见的一种心理是,大家要什么,我也要什么,大家什么样,我也什么样,由此构成了千人一面,都活得一个样。所以,最好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,不能离婚,该要孩子的时候要孩子,不能丁克…… 然而,我们又要攀比,于是变成,我要的得比别人多一点,以此来证明自己卓越。但这种卓越,缺乏个性,还是同质化的渴望,大家都挤一条路,而构成了独木桥。这是在集体主义的泥潭里打滚,最高的追求,是成为集体的王,但这个王的面貌与个性,还是与集体一致。我们惧怕个性化的追求,因它意味着你成为自己,意味着脱离了群众,这会导致很深的恐惧。

  • 盛行个人主义的社会,会鄙视这种跟风,但集体主义社会,跟风像是一种必然。

  • 常见的嫉妒分三种:一、三角关系中的性嫉妒;二、原始嫉妒;三、我不能好你也不能好的嫉妒,

  • 好好发展自己,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,让自己的生命充分伸展,同时,去祝福别人的发展。

  • 如果自己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,言语就自由且无敌了。虽然说,真实情况是当权者说了算,但在舆论中,我们却有相反的道理——谁弱谁有理,谁穷谁有理。

  • 如发现自己有敌意的想象,且能承受各种澄清,那么,大胆地和各种人澄清吧。这意味着,你将走出你的孤独想象世界,而进入到真实的世界。

  • 觉知自己的愤怒,大大方方地表达愤怒,同时,又能容人,并能在沟通中转换敌意。能做到这些的话,就太好了。

  • 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,就算两个人非常有诚意地沟通,都不容易产生理解,还谈什么你不说话我就能读懂你的心思呢?

  • 有时,在亲密关系中说实话,会造成糟糕的后果。但你觉得,必须说实话,不能撒谎,不能玩策略。因撒谎和玩策略意味着我们之间不透明了,亲密就降低了,就不能共生了。

  • 真实的自己胜过好的自己,愿我们爱上自己的攻击性,带着攻击性和别人相处,并真正体验到这时的关系,更迷人,也更有深度。

  • 严重的美国阴谋论,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被迫害妄想。

  • 品行障碍与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缺陷,是缺乏共情能力。共情能力,可以简单理解为同情心。

  • 从此以后,我有了一个意识,如果接二连三发生不顺,不管大小,都需要安静一下,看看自己内心是否有了敌意,然后就去安抚它。

  • 当我们把孩子孝顺父母视为必需的道德后,也意味着,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,它是所有不平等关系的源头。

  • 想脱离听话哲学的中国孩子,也可用此策略对抗父母:我不听话,并不意味着我恨你;也不意味着我不爱你;只是,我是我,你是你。即,一方面坚决地对父母的意志说不,同时又对父母传递爱意。

  • 青春期有两个关键:活力,特别是性能量的绽放;自我身份感的形成。

  • 其实,儒家为表法家为里,不就是儒家思想教民众主动做弱民,而统治者则沿用商鞅这一套法家思想,这两者毫不矛盾。

  • 所以,尊重个人空间是根本答案,共生的巨婴与圣母们,需要学习尊重个人空间,不要求别人听自己的,自己也不必去听别人的。不管你是谁,多么有理,我都得尊重我自己的感受,做出我自己的选择。

  • 看起来最正确的父慈子孝这句话都是吃人的。为什么父母慈,孩子就得听父母的?君王英明,臣子就得听你的?

  • 孝道,就是在鼓励孩子发展假自我,不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,成为他自己,而是以父母的感受为中心,成为父母期待中的那个虚假的人。

  • 我们不敢呈现性欲,怕被阉割。我们不敢呈现物欲,怕被蔑视,也怕被剥夺。

  • 父亲再慈爱,君主再英明,也不能替代子与臣自己的思考,更不能取代子与臣的灵魂。而独立思考,是灵魂的一个最基本需求。

  • 所以,活出真自我的人,势必是最有爱心的。

  • 从本能上,我一直认为,对孝道的强调,让我们文化缺乏对正义和真理的尊重,因为父母的意志大过天。

  • 因为必须愚,才能孝,也即顺。不愚的人,尊重自己的判断,就不愿意顺别人。

  • 所以如果你满足了他被照顾的需要,满足了他被崇拜的需要,自己又显得愚蠢——不会盘算自己利益而利用对方,那么巨婴们就觉得自己彻底被满足了,然后你就成了巨婴心中最重要的人,任谁都不能取代。

  • 关于中国家庭的核心规律,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简单说法——过日子,也有一个略显复杂但更容易帮助人理解的说法——家庭政治。

  • 玩家庭政治时,家庭成员们凭借着两点——权力资本和道德资本。大家都自觉不自觉地在攒这两个资本。攒它们又为了什么呢?其实就是为了在家庭这个亲密关系大集合体中获得一种资格——我说了算。

  • 自杀,是攒道德资本的终极方式。通过将自己放在似乎是绝对受害者的位置上,将对方放在似乎是加害者的位置上,死者的道德资本进一步增加,似乎可以在自己死后迫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。

  • 但在我看来,中国的家庭政治是缺乏灵魂的,甚至追求尊重这件事本身就是缺乏灵魂的。在过日子的阴影之下,你为我活着,我为你活着,你担心我怎么看你,我焦虑你怎么看我,而至于你怎么看你,我怎么看我,这种自我认识的东西就彻底被忽视了。

  • 人类最重要的事情上,都可能会发生权力之争。所以自由民主极为重要,其核心价值就是,在自己的事上,自己说了算,而共同的事情上,则都要有博弈资格。不管你是什么人,有什么能力,都须学习尊重对方的自由意志。

  • 孩子,特别是婴儿,他们不能强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,这就需要我们去敏感捕捉,并尊重他们。越能看到他们自己的意志,我们自己的权力欲,就会越少。

  • 学了心理学,我明白,真正自信的基础,是爱;而自卑的基础,是因为爱的匮乏。虽然条件不好也可以导致一定的自卑,但这远不如爱的匮乏作用大。

  • 每个人,能共情别人,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够多且好的回应。

  • 中国式关系,大抵如此,大家很在乎关系,但关系的质量,普遍不怎么样,缺有质量的回应,缺临在,缺链接。但这是可以学习的,试试,在某些时刻,在你珍惜的人面前,全神贯注地在一起,用你的全部身心,去听对方讲话。你会发现,这有多美。

  • 感觉,是你与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,而真正的思想,则是感觉的提炼,它一样也是扎根于你与各种事物包括你的心的链接。

  • 任何需要感觉才能做好的事,当事人可能都会发现,自己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,有时这个过渡时间会很长。因为感觉,需要你和那个事情建立关系才会发生。因为这一原因,作家、艺术家等,常有严重的拖延症。不过这份过渡,也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做。譬如,静心会是很好的方式。我偶尔会这样做:在写文章前,先看大量资料,然后让自己安静下来,闭上眼睛,感受身体。这样静心一段时间后,再开始写文章,就会变得有效率很多。

  • 所以,请「看见」痛苦者的痛苦感受,确认他们的痛苦感受是多么真实,不要粗暴地进行评判,更不要朝相反的方向说。你以为,把虐待说成爱,或让他在伤害中看到爱的存在,是为了让他看到所谓的正能量。殊不知,你在继续将他朝分裂的方向推。

  • 赡养,是事实层面的东西,法律需要做这样的界定,而后者则是情绪层面或精神层面的东西,法律也要干预,这就是管太多了。

  • 感受被看到,就是最好的治疗。

  • 我们对政府的态度,也就是对父亲的态度。好父亲极少存在过,存在的,一直是有欲望的混蛋。或许,中国家庭能盛产越来越多的有力量的好父亲,我们的政治也就会更有力量且清明。

  • 这是中国家庭的微妙之处:一方面重男轻女,一方面排挤父亲。概括说,中国人的文化焦点永远是妈妈与孩子的关系。

  • 多说一句,不断问,怎么治疗啊,有什么方法,就是焦虑的典型表现。这时,不妨静下来,去看看,你的内心在发生着什么。

  • 个人主义的根本,即,你可以做你自己。相反,集体主义,即,集体早就知道你该成为什么样的人,集体已给你安排了一切,特别是人生路线。所以,集体主义环境下长大的人,没有成熟而个性化的自我,却总觉得自己有资格教别人怎么做,而他们教导的内容,千篇一律乏善可陈。这份教导别人的资格感就来自,我是集体的代言人。

  • 一个能量体,要向外伸展自己,每一个伸出去的触角,如被另一个能量体接住,链接就由此建立,于是这个触角,这份能量,就被看见,就得到了祝福,它由此变成了生的能量,在体验上,就是色彩缤纷的;但如果这个能量触角,没有得到回应,它就会变成黑色的,即攻击性,即死的能量。这份黑色的能量,如果继续向外伸展,就变成破坏性,如果不向外,就会转而向内攻击自己,变成对自己的不同程度的毁灭。

  • 我选择,我自由,我存在。在坎贝尔看来,最重要的自由,或者说自由的真谛,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,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,坎贝尔将这个历程称为英雄之旅。

  • 个人主义的核心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论述的含义:不能以集体的名义去侵害任何一个个体。

  • 我读过并摘抄过王小波给李银河的情书,觉得那是最好的文字,甚至比王小波最引以为傲的小说还要好,因为那文字里透露的心性太单纯了。

  • 中国式的图景,譬如文化大革命、传销、成功学,等等,都有这样的一个底色在:无数有严重被抛弃创伤的人,拼命去抓住一点什么,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。但同时,只要一孤独一安静,就会感觉到要命的空虚。

  • 从理论上,最有效的办法,是构建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。但真实的解决方案,是每个人自己的觉醒。你意识到了,你先觉醒,而不是你觉得别人问题太大了,然后逼着别人觉醒。尤其不要因意识到妈妈对婴儿的致命影响,就指责她为婴儿的一切问题负责。相反,真正需要做的,是爱护她,给她宽松有爱的环境,她有了爱,就可以更好地传递爱。

  • 但其实,人类所有的故事,如果仔细审视,特别是能深入听他们讲话,就会发现,我们都活在共同的人性中。

  • 科胡特讲到自恋有两种,一种是实体自恋,一种是虚体自恋。

  • 实体自恋都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,爱,和做你真正喜欢做的事情。

  • 科胡特一段话很好地描绘了核心自我:在情绪的惊涛骇浪中,有一个核心自我稳稳地站在那里。它会摇晃,摇晃是一种呼应,但只摇晃,根基不被动摇。

  • 核心自我的养育,其实就是,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,允许你的能量,以你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。这样,你的内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个内核。

  • 作为养育者,父母去做一个好的容器,能容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与不同看法。也即,当孩子有负面情绪,与父母看法不同时,理解并接纳它们的存在,并让它们在关系中表达、流动。

  • 做事时,重要的不是头脑多聪明,而是让能量流动起来。能量流动起来后,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何方,这就是所谓发挥,而超水平发挥,都意味着能量充沛而顺畅地流动。但能量流动需要空间,如头脑总是在妄动的话,就意味着能量一直在被切断。

  • 我们都受不了自己的能量被屏蔽,如果被屏蔽,就会感觉到被拒绝,于是很容易转而拒绝屏蔽我们的人。所以,一般性的坚持自我容易把人赶走。

  •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概念——涵容。意思是,一方发出的信息,特别是负面情绪,另一方需要将其容纳,然后消化,并转化成相对好的信息,再传递回去。

  • 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,但它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种种复杂的二元对立。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,需要被理解,被抽丝剥茧地一一认识到,而后不带二元对立地,看到这股生命之流。

  • 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成为自己,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,因为,你自己本身,就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