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、坚持

Insight - 谈谈 PMF、STP 与 4P 理论(三)

2021.02.19 by kingcos

PMF

PMF(Product Market Fit):为产品匹配一个市场(先有产品后有市场);或为市场匹配一个产品(老王认为后者才是正确的)。

很多早期公司成败的点就在于是否找到了 PMF。错误的行为有:

  1. 没有找到 PMF 却在发力;
  2. 找到了 PMF 却没有加大资源搞;
  3. 在找 PMF 的过程中丧失了信心而解散掉了。

STP 理论

定义

STP 理论:

  1. S(Segmenting):是对市场的划分;
  2. T(Targeting):是在划分完的市场里选一块作为目标市场;
  3. P(Positioning):是产品和市场(供给侧)的连接。

STP 理论的有效应用可以找到 PMF 中的 P 和 M。

举个例子,外卖是一个很大的市场(M),但很多人没有找到 PMF,导致行业早期消耗非常大,如果找到了那么 ROI 会很高。

Segmenting

要选择正确的坐标系来划分市场。坐标系的划分有很多维度,把哪些要素选入到坐标系中,会非常根本性地影响对行业、生意和产品的看法。但坐标系的要素太多,也会导致市场划分得太细以至于无法分析。

关于坐标系的故事

表示一个人在地球上的位置时,我们通常使用经纬度 —— 即属于球面坐标系。球面坐标系把 3 个参数描述位置((x, y, z))缩减为 2 个参数(半径几乎相同),且经度和时间相关,纬度和温度相关,和生活更相关。

零售行业的要素包括最重要的收入,以及用户的时间冗余度,后者对消费者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。比如有钱有时间的人和有钱但没时间的人(效率型消费者)所需要的产品是完全不同的,前者更愿意逛街去选择,后者更愿意立刻找到想要的东西。另外比如对房子的需求,老年人有散步的需求而没有通勤的需求,和上班族就刚好相反。

因此,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是很难同时满足的,也很难用一个产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,这也就要求不同的坐标轴去描述不同的市场。

不重不漏(Mutually exclusive, collectively exhaustive,《金字塔原理》)是正交分解的文科表达,正交分解是不重不漏的理科表达。

创新的扩散

不同的人对创新的接受度不一样:

  1. Innovator:创新者;
  2. Early Adopter:早期采用者;
  3. Early Majority:早期大众。

如果做了一个新的产品或者开了一个新的公司,一定是在创新。这就需要先用正确的划分(Segmenting)找到 InnovatorEarly Adopter,否则会因为产品、资源、人力控制不住而失败。那么如何找到 Innovator 或 Early Adopter 呢?最好的情况是自己就是 Innovator 或者和 Innovator 混在一起,比如沃兹和乔布斯;马占凯做搜狗时去看输入法的用户论坛等。而到了 Early Majority 阶段,很多用户会因为产品体验和运营来选择了,因此要在不同阶段做不同的事情。

有个说法是:一开始的时候宁可让 1000 人 love 你的产品,也不要让 10000 人 like 你的产品。

年龄是一个重要的维度,影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。(一个说法)一个人 15 岁之前就有的科技他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;15 - 35 岁之间出现的科技他认为这会改变世界;35 岁之后出现的科技他会认为是反动(或者说难以接受)的。

但做划分并不是为了选定最终的市场,而是在选切入点。比如多多友(所有人都能用但毫无起色)和校内网(专注校园但效果爆炸);小米的「为发烧而生」等。

如果把市场看得足够大,那么其实 PC 和商用电脑在同一个市场(均为计算设备),钉钉和微信也在同一个市场(均为通讯软件),在不在取决于心里有多大的东西。钉钉做出了差异化只针对工作,也保持了在这个市场的领先。因此划分并不一定要很细,如果维度选得特别好一刀就够了。

我们要非常清晰地把阶段分开,把每个阶段在 STP 理论里匹配不同的用户群,再用 4P 理论去做推广,再做下一阶段的用户。比如 iPhone 也是在第四代才大红大紫。一个产品不太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,有一部分用户在产品还很粗糙的时候就愿意使用,要优先匹配这部分用户的需求,根据 STP 选择 ROI 最高的选择。当资金、组织能力、研发能力都上来之后再拓展新的人群,提供更好的产品。比如美团外卖一开始做校园用户,之后做白领,现在送药和水果,未来目标是 3 公里内啥都能送,但万物到家这一定不是第一天就做的事情,一开始就做普罗大众都需要的产品肯定做不成。

Targeting

做 Targeting 的时候,要清楚自己在找切入点还是市场空间。比如校内网的切入点是校园市场,但目标市场仍然是所有人。选择市场空间时要选择从长期的维度来看对自己最有利的,长期有利的意思是:看到了别人没看到的且尚不存在的市场机会。要尽可能避免我们选择了一个市场空间,别人也选择了一个市场空间,但各搞多年之后,对方搞我们很容易,我们搞对方却很难(比如饿了么)。

Targeting 如果找不到,可能是 Segmenting 的维度没找好或者颗粒度不对,就需要重新做 Segmenting。选择最开始的市场空间是很难的事,这是因为不同市场的规模不同,不同市场结束战斗的用时不同,不同市场的最终格局也不同。

京东的规模效应相比淘宝更强。规模效应指的是同等规模差的情况下,谁的体验差和成本差更大,但规模效应不决定所有问题。速度是商业世界的相对论。淘宝的速度因为模式更轻而更快。那么速度更快和规模效应更强对打的时候谁会赢呢?国内目前是淘宝大于京东,国外是亚马逊大于 Ebay(淘宝是国内的 Ebay,当当是国内的亚马逊)。淘宝和京东最开始时选择了不同的市场,淘宝是服装,京东是 3C,因此在选择 Targeting 的时候,不仅要关注市场的大小,还要关注规模效应和速度

亚马逊在开始时真正想过切入点,自称是 Everything Store,但切入点选了卖书。一个产品最开始的时候,用户一定是畏惧的,行业的基础设施也是不完备的,企业的经营方法也是不成形的。切入点选择书的好处在于一是书的 SKU 足够多(用户有需求);二是美国的书是非常标准化的;三是书在物流仓储上不怕压、不怕摔,且不怕过期;四是早期电商很怕买到假货,但盗版书里的知识也是真的。

Targeting 的选择,在不同的市场竞争中不一样,其中有个风险是我们的市场空间选的太大,而其他人会采取专注战略进行细分肢解。比如男装中的西装、牛仔裤、衬衫等都有各自的品牌;百度作为通用化的搜索引擎,但我们已经很少搜衣服、游戏等,因为用户的行为已经被迁移了。

选择 Targeting 的时候要想着产品设计组织能力。比如 Craigslist(类似 58)没有做细分是因为深入每个板块都需要更多的人力;美团外卖最初没有自建配送团队的原因也是如此,自建配送团队对后进者来说需要资金和很高的组织能力,需要对外融资,而对于资本方需要看到 ROI,因此在第二年才去开白领市场和自建配送。所以在一开始需要有一个 Roadmap,这个路线图是全面而复杂的规划,这是一个战略决策,会影响到很多的成本收益。

Positioning

Positioning 是对于用户来说我们的产品是什么,用户为什么选择我们的产品。总有人把需求和产品搞混了,比如「需要一个 CRM」不是需求而是解决方案。搞错 Targeting 和 Positioning 的后果是不知道对谁去营销

Positioning 和用户心智是直接相关的。比如百达翡丽的广告词「没有人能够真正拥有百达翡丽,只不过是为下一代保管而已」,即定位为传家宝;元气森林的定位是无糖碳酸饮料(饮料可以按茶饮和碳酸,有糖和无糖两个维度划分),谁喝则是 Targeting,而「无糖碳酸饮料」是需要用户自己去翻译的,而用户很少自己做翻译,也很少会有用户做非常理性的选择,Targeting 和 Positioning 搞混了经常会导致根本性的失败。

要根据 Targeting 和 Positioning 的不同来确定营销方式。比如骁龙处理器、1000 万像素等这种将参数不讲功能的广告都是没有关心用户的广告语。一个 toC(面向消费者)的产品经理如果不懂营销那么说明还没入门,要用最低的成本去建立用户的认知

4P 理论

定义

4P 理论:Price(价格)、Product(产品)、Place(渠道)、Promotion(推广)。

4P 理论有顺序么?

有人认为没有顺序,而老王认为有(如上)。

Price & Product

定价决定产品,两者的关系类似 Targeting 和 Positioning,类似需求和供给的关系。总的来说,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里需求比供给重要,定价影响需求,而产品是供给。比如是 iPhone 该卖 10000 元(先有产品)还是该 10000 元卖 iPhone(先有定价),只要消费者愿意为智能手机第一品牌付出 10000 元,那么 iPhone 的成本是 1000 还是 2000 都无所谓,这就是第一品牌的议价能力;iPhone 或者特斯拉即使缺一些功能,但由于是第一品牌,炫耀也能给品牌带来很高的溢价。

纯互联网人可能有个误区是要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,这是因为互联网行业边际成本低,而在边际成本高的行业这个准则可能是失效的。比如微软研发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固定成本很高但边际成本很低,而宝马的边际成本很高,这导致了后者的用户体验和成本是线性的关系,这也是比特和原子的根本区别(详见下文)。用纯线上的思维重做线下的 O2O 生意会掉到坑里去,因为提高 O2O 的用户体验是有比较高的成本的,追求极致体验与成本上升之间要进行一个衡量。

关于补贴(烧钱),要考虑补贴是为了让消费者体验一个更好的消费模式(eg. Prime),还是扭曲了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本身。因此 Price 和 Product 之间的关系很重要,如果只是用补贴导致价格更优,而不是体验更优的话,当补贴消失,用户也会流失。

Place

渠道最好的情况是用户在地域上集中度很高,这又涉及了 STP 理论中用什么划分市场,因此 4P 和 STP 是相互关联的。

Promotion

此处老王略过。

小结

4P 理论是一个组合,也要注意 STP 和 4P 的关系,用 STP 做完选择之后再分别应用 4P。

酒店的渠道管理:第一渠道是散客,第二是旅行团,第三是企业客户,第四是线上导流;不同的渠道价格差异很大,酒店需要做渠道隔离,不要让散客变成企业客户或旅行团客户,因为散客的价格最高。这些渠道是一个组合,而组合的经营复杂度就比较高。比如宝洁旗下有多个洗发水品牌。

互联网时代的 4P 理论

比特原子的区别:

  1. 比特的传输速度比原子快,前者接近光速;
  2. 比特的复制成本低于原子,边际成本更低;
  3. 比特是可编程的,原子不可编程。

举例来讲,微软的 Windows 开发成本更高,但复制成本更低,宝马的汽车则相反。因此比特时代的固定成本高,复制成本和运输成本低。成本结构的差别带来了定价的想象空间的差异。汽车的复制运输成本高,定价就不能低于成本定价,还需要考虑固定成本投入、营销成本,最终导致产品价格高;而 Windows 的复制成本和运输成本低带来了微软可以无限压缩定价,甚至为零(事实上微软对盗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一种差异化定价),这又对营销(Promotion)的影响非常大。

在宝马、宝洁、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里,市场部的老大是做 Marketing 出身的,PR(Public Relations,即公共关系)的老大是向 Marketing 的老大汇报;而在互联网公司,市场部的老大是 PR 出身而非营销出身。这是因为定价为 0 之后,这件事自带营销效应,所以不需要像传统公司一样打很多广告。

国内杀毒软件行业有过一场颠覆性战争 —— 360 和瑞星。瑞星是按照每份杀毒软件单独收费,其成本等于研发成本高(比较有技术含量)+ 打广告、销售渠道、销售团队的成本高(4P 中的 Place 上成本高)。而 360 选择免费,导致 Place 发生了变化,免费定价就没有人分销了,但免费本身就具有冲击力,也就不需要广告了,这说明 360 的 PR 非常强。360 的 PR 成本很低,首先其雇佣了写手,其次其识别了消费者在杀毒这件事上的心智路径:通过产品技术团队收集消费者电脑的各种问题,写手根据症状写一篇文章,并在文末附上 360 的下载链接,并发在各种高权重网站上,便于用户遇到问题搜索到,提高转化率。360 深刻地理解了消费者没有准确的手段知道电脑是否真的中了病毒,那么如何让消费者觉得软件好用,变成了认知 > 事实的事情。这导致了消费者并不满意于被告知电脑没有病毒,360 则会删掉拖慢电脑速度的无关紧要的文件(清理垃圾),消费者则的确感知到电脑变快了,因此产品经理一定要懂用户认知和营销。另外还有 360 的在线更新而无需像瑞星一样需要重新购买,以及开机打败多少人的提示,所以 360 也对比特传输速度更快理解得很深刻。

所有认为互联网时代 4P 不管用的人,以及传统公司里认为互联网公司瞎搞的人,都没有意识到比特是可编程的。传统行业中,4P 是各有分工的,在哪个位置就赚哪个位置的钱,比如分众传媒做 Promotion,全家、711、沃尔玛是 Place,Product 自己搞 Price 自己定,这决定了 Place 要收渠道费,Price 要被 Promotion 和 Place 分走一部分。而在 360 这个案例中,Promotion 被大幅降低,Place 没有,Price 变成 0。但不同于宝洁的洗发水卖到消费者里仍然是洗发水,比特可编程使得 Product 可以变成 Place,360 可以赚渠道的钱,游戏厂商可以通过 360 推广。把 Product 直接赚的钱变为 0,将来赚 Place 的钱。Ebay 和淘宝竞争时,Ebay 有 Listing 费(上架费)而淘宝没有;淘宝同时是 Place 和 Promotion,既提供了商品的曝光(Place),又有了各种排名(Promotion),最终将 Place 收费为 0 而收 Promotion 的钱。

过去很多成功的模式是将 4P 中的某一个 P 挤压为 0 而收取另外一个 P 的费用。比如 Costco,付费成为会员后即可购买比外面更便宜的产品,比如 Costco 自产的可乐,省去了营销费(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则花费很多广告费去打造品牌、社会认同)。Costco 甚至成为了在亚马逊战无不胜的时代里为数不多不受影响的公司,这是因为 Promotion 为 0,赚的是会员费。

4P 理论是定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的。今天最厉害的一些商业模式是将 4P 中某一个挤压为 0,进而获得不平等优势,然后在另外一个单独的要素里赚钱,而互联网(比特)的存在大幅提升了这种可能性。其中一个失败案例是瑞幸,把咖啡的 Price 低于星巴克,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和相应的基础设施,可以在瑞幸咖啡里加品类,把自己变为一个 Place,通过其他品类赚钱。

201009

  • 《市场营销》:协助找到 PMF。
  • 王兴:如果分析做得足够好,那么决策会自己呈现。
  • 书单:《金字塔原理》、《营销管理》、Marc Andreessen 的博客

Refer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