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注、坚持

Insight - 谈谈规模效应与马太效应(一)

2020.11.13 by kingcos

规模效应 —— 商业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

Q: 为什么叫做「商业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」?

A: 规模效应很重要,放弃规模效应就不能做商业。商业产品能做成什么样、有没有竞争对手是由规模效应决定的,而非受人的意志左右。

规模效应的定义

规模效应,英文为 Economies of Scale(又称规模经济)。当销量、用户量、客户量足够大(相较于规模小的竞争对手)时,所产生的用户体验优势以及成本优势(前者还是后者取决于具体的生意模式)。

规模效应是一种现象,即结果,而非原因。

规模效应体现在两个层面:

  1. 不同的生意(Business)本身具备不同的规模效应(曲线)
  2. 同一个生意内部的竞争,竞争对手之间谁能率先抓住那些有规模效应的因素,谁就更有希望因为规模效应而起作用(eg. 成本低、用户体验好)

规模效应曲线

规模效应曲线

  • A —— 超线性(Superlinear)指数增长

A 曲线的例子有:互联网、微信、电话等,也可以被称为网络效应,遵循梅特卡夫定律(网络价值 = 节点数的平方),其结果是一家独大。

Q: 为什么 QQ 与微信可以共存?

A: 互斥性强,即微信是父母,QQ 是朋友。国外聊天 app 很多也是因此。

Critical Mass(关键规模、临界规模):所有符合 A 曲线的生意,如果一家公司先通过临界点,将会迅速把后面的竞争对手挤掉。

  • B —— 线性(Linear)

B 曲线表现为效应随规模增长得不多,例子有:淘宝、京东(规模效应强于淘宝)等。其大多以生产为主体,结果是很难一家独大,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要依赖收购(eg. 京东、亚马逊);竞争对手也会变多(eg. 拼多多)。其另外一个特点是,用户与用户之间没什么关系(比如买家之间关系明显不如 A 曲线强)。

  • C —— 亚线性(Sublinear)对数增长

C 曲线表现为随着规模的上升,在到达一个水平后效应就开始增长变缓,例子有:团购、外卖(eg. 一个平台拥有 4000 家店与另一个平台拥有 2000 家实际区别不大)、报纸、农业等。结果是合并,但很难产生 1+1>2 的效果。

双边网络与同边负向竞争

双边网络的例子有外卖、淘宝,但不是所有生意都存在负向竞争。打车是一个双边网络且同边负向竞争的生意,因为当一个人打到车时,对该区域的其他人有影响,即别人就打不到。从这点延展一下,我们也能发现淘宝、外卖、拼多多都在做圈子 —— 即同边的社区;而打车也在做拼车 —— 即降低负向竞争的影响。

另可参考《什么是双边网络效应?》、《互联网 4 大效应:规模效应、协同效应、网络效应和双边市场效应》。

一个生意的起步时间点就几乎已经确定了位于哪条规模效应曲线。比如现在社交网络的生意已经被腾讯垄断,阿里、字节也很难在现在的时间点去复制。

Q: 什么生意有规模效应,反之?

A: 与人的个体创意关系很大的生意就几乎没什么规模效应。举例无规模效应:奢侈品、限量款、艺术品等;有规模效应:理发店(连锁店)、软件外包(有一定的规模效应但不是很大)等。

规模效应的应用

对个人来说:要进入具有规模效应的行业,而不要进入负和效应的行业。在互联网诞生之前,基本都是非规模效应的行业薪水高(投行、咨询)。

正和行业:长线投资

零和、负和:短线炒股、A 股

规模效应的 Scope

即规模效应在什么范围(Scope)内起作用,包括交易参数、地域特征等。以地域特征为例,分为:

  • 全球性
    • Facebook、Twitter、抖音(TikTok)、微信(但被语言和文化隔阂,美国制裁也说明是全球性)
  • 全国性
    • 微博、淘宝;特点:进入壁垒高,需要全国开打
  • 城市性
    • 京东(平台全国性,仓储城市性)、打车、团购
  • 蜂窝性
    • 外卖(半径 1-2 公里的淘宝,这也是比饿了么晚 4 年,仍然有机会进入的原因;防御难进攻难,竞争周期长)

规模效应的 Scope 叠加曲线,一共分化出约 12 种;规模效应的曲线形状和起作用的 Scope 决定了很多生意的市场格局。举例:淘宝:全国性范围的线性曲线(B)、京东:全国性与城市性范围之间的线性曲线(B)、外卖:蜂窝性范围的亚线性曲线(C)、抖音(TikTok)和 Facebook:全球性范围的超线性曲线(A)。

规模效应的参数

规模效应的参数决定了曲线的不同斜率,首要是入对行 —— 选对曲线,其次要参数好。

举例:MySpace 与 Facebook。两者同为社交行业,属于超线性 A 曲线,但 MySpace 为陌生人间社交,Facebook 则为熟人社交。这带来的参数不同在于:前者一个用户大约需要 100-150 个好友关系才可留存一年,后者为 15-20 个,留存两年前者将需要 200 个,后者为 20-25 个,即 Facebook 效率更高,留存更强。当两个规模效应落到具体某一点时,其中一个可能更强,例如 Facebook 在大学校园中。

管理上的反规模效应

只要能把事情搞定,人越少越好办。要选择强规模效应的业务,抵消管理上的反规模效应副作用(管理中的常数:一个主管一般最多有 7 个下属)。

规模效应的要素

规模效应的产生原因:杠杆效应。

举例:人多(人口红利):研发团队高成本研发的产品可以被更多人所用,当市场体量足够大,研发成本平摊后就足够低。在生意中要寻求产品、技术、市场等具有杠杆效应的东西。反过来,一个企业的体量、交易单量、开发的城市数量,都会决定在市场投放上的杠杆有多大,在研发的投入有多大。

马太效应 —— 商业世界的进化论

Q: 为什么叫做「商业世界的进化论」?

A: 进化论提出时并非来自于科学推导,同马太效应来自于圣经一样,是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,没有理论基础。

马太效应的定义

马太效应,英文为 Matthew Effect,出自圣经:

凡有的,还要加给他,叫他有余;凡没有的,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。

—— 马太福音

马太效应的结果是加速了优胜劣汰(类似于进化论),促进了阶级迭代。如果没有马太效应,优胜劣汰的速度不够快,进化的速度就不够快。其特别之处也在于其在生物学、社会学、经济学、心理学多个层面存在,也在多个领域被验证,但产生原因尚未统一(进化论产生的原因:基因突变)。马太效应的影响是很多行业最多只有三家公司。

最厉害的人:各种学科理论理解极其深刻且应用足够好的人;最厉害的风投:红杉。很多人不理解风险投资(Venture Capital,即 VC),但其实学生找工作、公务员做市场判断都会看风投方向。

举例:红杉投资雅虎(双倍融资额)。思考路径:首先认为雅虎的产品质量尚可,领先其它竞品两周;但红杉将投资决策周期缩短为一天,而别的常规投资需要一个月,领先扩大到一个半月;考虑到给两个未毕业的学生投资具有眼球效应和媒体传播,能够带来流量、话题性以及光环效应,又将领先一个月。从先有投资 -> 获取人才优势 -> 迈入下一轮融资,进入正循环,电动汽车的拿钱拿地、品牌营销也类似。即媒体电视、员工找工作都具有马太效应。

马太效应的其中一个原因是:当一个行业刚开始的时候,大家都不知道哪家好而无法选择,但会先抢一个进行投资(抑或择业)将导致团队会更强;科技媒体也会最先关注这一个。因为在很多领域无法做判断,导致只能跟随看起来正确的人的判断,那么这些看起来的正确的人会利用别人的跟随而进一步获益(从众)。当行业里出现具有马太效应标签的公司时或者被某一家占领时,其他家的所有努力(例如花的钱、招的人)都在帮这一家壮大。《22 条商规》中的「成为品牌第一」也是利用马太效应。

认识规律,了解其作用的主体,为我所用。

马太效应的要素

凡是能产生排名的要素都具有马太效应,如果没有排名,那就要创造排名。

举例美团的过期包退先于其他公司推出,跟风者就不具有马太效应,这也说明马太效应是双刃剑,在业务早期就需要关注;App Store 排行榜、超大城市等也具有马太效应。

两个效应的应用

产品和业务决策在竞争中要率先抢占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的要素。比如在业务初期时,最重要的是驱动业务进入马太循环,而不是解决细枝末节的问题,UI 丑等等,都可以在马太效应形成后,通过社会资源的迅速聚集而解决。几乎所有的领域,大部分决策者都没有有效的信息、知识结构、和判断方法出独立判断,所以大家只能依赖马太效应。因此,产品决策、业务决策排序是很关键的思考,要优先做两个效应要素的事情

规模效应在弱规模效应市场中不是很明显,在强规模效应中很明显。

总结来说:

  1. 要极其尊重这些规律;
  2. 要有能力有办法落到更细的颗粒度上理解这些规律;
  3. 要在竞争中足够早地领先对手抓住些规律,使这些规律为我们所用,而不是成为规律的受害者。

200918 & 200925

老王在退休后,在自己的母校 —— 清华大学亲自教授了产品课,以下内容来自于《史上最全连载 | 王慧文清华产品课 Allen 修订版》的作者 allen4688 的整理。

  • 几乎在每一个大行业里,最终取得成功的通常都不是第一家。这说明技术可能已经不是瓶颈了,而真正的关键原因是产品经理
  • 预言:Elon Musk 的创新力可能会超越 Steve Jobs
  • 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,最根本上是和人的三观有关,个人的三观要和这个领域相匹配
  • 产品经理需要终身学习 & 跨领域。
  • 产品经理是强专用性(跨领域可能出现不起作用)与强通用性(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是关于方法论的,正确的思考方法、正确的沟通方法、正确的工作方法、正确的认知方法、正确的学习方法)存在的。
  • 产品经理分为职业产品经理与创业产品经理,要具备:职业产品经理的技能 + 创业产品经理的思维方式
  • 课程目的:提起对产品的兴趣;不会拿出所有自己的创业理论(只讲重要且易懂的内容)。
  • 产品经理是离 CEO 最近的职位。
  • 书单:
    1. 《支付战争》
    2. 《引爆流行》
    3. 《精益创业》
      • 做产品经理要把工程师认为你傻逼这件事当作一件平常(comfortable)的事;
      • 如果能做到迭代周期比别人短,就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。
    4. 《创新者的窘境》
      • 看清资源、技术之外,决定一个产品、业务、公司成败的要素;
      • 要理解组织。
    5. 《零售的哲学》
  • toB 与 toC 产品方法论的不同:本质相通,toB 还需要理解企业运营才能理解为什么有这样的需求。
  • 创新这个事情最深刻的规律是:创新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(不是说今天想做一个创新,恰好就有创新的机会)。
  • 要把具有规模效应的留在品牌方(eg. 品牌、供应链),把没有规模效应的放给加盟商(eg. 管理);但中国品牌的自营(直营)与加盟的比例要高于美日(即加盟更多),这是为什么中国自营比例高呢?
    1. 中国的钱太好赚,即没有拿掉反规模效应的因素还能把企业经营好,也说明了中国的商业环境宽松,即使犯了一些错误也没什么大问题
    2. 中国的商业周期还比较短,即形成的错误的商业认知没有被纠正
    3. 互联网,导致大规模的企业有研发效应(eg 链家),有了相较于规模更小的对手的优势
  • 预言:相信疫情之后会有更多加盟,直营:所有经营成本在于母公司,抗风险能力差;加盟连锁则好一些。
  • 举例千团大战:美团选择开 94 个城市,省级城市 30 个,地级市 300 个,县级市 2000 个,而同行有 25-30,也有 150-200;但后两者都死了;不考虑其他要素,城市应该开的少;但有另一个要素,团购的用户从哪里来 —— 导航网站(好123),当时导航首页的位置是按照全国范围售卖,城市太少就失去了另一个规模效应 —— 营销的规模效应(城市越少,平均到每一个城市的开支就越多)。但如果 150-200 个城市,亏损会很多,人才有限也会被稀释,这就导致虽然有流量但线下竞争力不够且资金消耗快,反规模效应(要看不同环节的规模效应)。
  • 另一个规模效应是 —— 产品研发效应,外卖虽然是蜂窝级竞争,但具有产研的规模效应、配送员的规模效应,可以摊薄每一单的研发成本、配送成本(为什么要养研发团队?没有好的研发团队将没有产品技术竞争力)。
  • 大部分国家的行业体量根本不能支持他们搞一个足够强的产研团队。
  • 大家都觉得自己懂规模效应,难就难在不同的要素有规模效应,不同要素之间还有博弈关系;首先要知道各个要素之间有博弈,其次管理能力要强,再次要知道合适的点在哪里,这个点是试出来的。
  • 管理能力强的公司反规模效应更小。
  • 烧钱 —— 资本的规模效应,代理商很难拿到风投,直营就比代理更有竞争力;但代理商太多可能会有的城市表现不好,反而影响融资的能力,因此要找到最合适的直营的规模(不烧钱死掉的公司远多于烧钱死掉的公司)。
  • 本司这么多年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是:认识规律、学习规律、尊重规律、实践规律。
  • 不要讨论人,认为人厉害,而是一定要落实在那件事情上哪个点起的作用导致发生变化。
  • 做产品靠理论而非感觉;好的产品经理都不做用户调研(eg. 乔布斯),因为用户是受规律指导 / 指引的,用户是规律的结果,如果认为世界是由规律而非人主导,且深刻把握了规律,就不会觉得用户调研很重要。
  • 决策、决策质量、决策信息本质上是对规律的认识深刻程度、颗粒度;在抽象层面认知规律的人打不赢在具象层面上认知规律的人(eg. Facebook 没有被雅虎在早期以高额收购)。
  • 对一件事物认识的颗粒度决定了威力(原子 > 分子)。
  • 查理芒格决策理论学,越是想要逃避的事情,越容易成为你的致命伤。

一些概念 or 问题:

  • 商业产品(eg. Facebook、微信)和用户产品。
  • 互联网泡沫与中国互联网泡沫:1996 左右,中国互联网发芽,2003 年泡沫结束,2010 泡沫破灭,而后泡沫再度出现(《邵宇:要学会跟泡沫共舞》)。
  • 淘宝和京东哪个规模效应更强?
    • 尝试回答:淘宝,非自营,将反规模效应因素留给卖家。
    • 答案:京东规模效应更强。
  • 美团外卖和滴滴打车规模效应更强?
  • 腾讯 与 ICQ。

200916

  • 发现并遵循规律:任何事物都有真理和规律,发现真理和规律,并坚持按规律做,最终将发现大众会被真理扭转(类似上面讲的好的产品经理不做用户调研)。
    • 在行业主流看法只能做陌生人社交时,校内网坚持做熟人社交。
  • 成为 π 型人才
    • π 型人才,即复合型人才,一横两竖,思维开阔,更容易在复合能力的范围内产生协同,团队内部摩擦成本更低;
    • 工程师转型产品经理的难点:工程师的成就和进步显而易见,容易感知,因此安全感很高,但产品经理的进步更加模糊;
    • 什么专业都可以做产品经理,产品经理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,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放在其他行业也是适用的。
  • 美团的 2 个核心竞争力:王兴在校内回答中移动时,给出的答案是:勇气;
    • 发现机会的能力:机会来的时候很容易出成果;
    • 持续学习进步的能力:从零开始,一点一点培养能力。
  • 美团将互联网分为 3 类:
    1. 纯线上生意:例如游戏、社交等;
    2. 线上和线下的连接(O2O):例如实物零售电商(淘宝、京东?)、服务电商(美团);
    3. 利用互联网实现自动化:例如机器人、AI。
  • 餐饮比超市便利店更适合被互联网改造:
    • 2021 年国内餐饮业市场规模(零售总额)预计为 4 万亿元;
    • 2020 年国内便利店销售额为 2761 亿元,远低于餐饮业。

格尔茨在《农业的内卷化: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》一书中提出了“农业的内卷化”这一概念,用以解答为什么爪哇没有产生农业变革以促进工业革命的发生。格尔茨在书中认为,1830 年代以后的爪哇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,一个是增长的人口压力,另一个则是阻碍本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商业部门发展的帝国主义模式。

—— 内卷化,Wikipedia

  • 内卷:
    • 一说指农业社会里,人口增加但生产力不增加,所带来的个体恶性竞争带来的效率下降的现象;
    • 国内激烈的竞争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;
    • 经济体要经历市场驱动领导力驱动创新驱动三个阶段,难度越来越难,但还谈不上内卷。
  • 运气占成功的 90%:
    • 未来的机会在哪里?那些曾经火过现在掉下去的行业里可能都有机会;
    • 例如现在的 AI、VR,反复尝试总能等到机会的。

Referen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