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face · 序
不过试试总是没错的。
- 本篇文章首发自我的公众号:
何谓记账
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,账的意思为「财物出入的记载」,那么记账自然是记录我们的每笔收入与支出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意识地从记账开始,主动地「抵御」消费主义的盛行。
消费主义(英语:Consumerism)指相信持续及增加消费活动有助于经济的意识形态。创造出在生活态度上对商品的可欲及需求(多消费是好事)让资本主义可以提高工资及提高消费。
—— Wikipedia
记账之旅
如果让我回想什么时候开始的第一次记账,那么印象里大约应该是刚上初中(2008 年)的时候。那时的我一周有五天在学校寄宿,每周的生活费是 100 元。我会随身带一个小本本,记录每次吃饭、买零食、买文具等等的开销与结余。但记账这件事有些「反人类」,总是位于消费之后,却没有了消费的快感,所以很难坚持;拿本子记也很难记得细致完整。所以没多久就放弃了记账。
后来不记得是高中还是大学的时候了,我开始使用 app 记账,但最终因为数据丢失而中途放弃。
而后的很多年我也偶尔会看到过建议记账的文章,但我始终都没有再次开始过记账。当然,我也觉得一些记账 app 不够稳定干净,所以曾经有过独立开发的想法(不过和大多数在文件夹里的「想法」一样沉睡了):
在今年 5 月 23 日,我又一次开始了记账,然而具体的缘由已经不太记得。这次记账的一共持续了近 5 个月:
简单记录一下我是怎么记账的吧。我简单地计算了自己一个月的固定支出,包括了吃饭、交通、水果、健身等日常必要开销,汇总加和后向上取整作为每月记账的「收入」,其中取整是为了多一些宽裕的灵活处理。有同学可能好奇房租难道不也是固定支出么?当然!只是房租更为固定,所以我将房租和每月固定的信用卡分期还款额单独记录并用「外快」分类作为抵消。这是因为它们是数额非常固定的支出,也都是必要的支出,所以可以记录但不能占用第一类的固定支出部分。下面就可以按照每笔支出坚持分类记录即可。
关于信用卡、花呗、白条等这些借贷服务,我个人并没有手动关闭或彻底摒弃。我的观点是,如果一笔花销是必要的,或者完全在个人当前的承担范围内,且没有增加额外成本(比如不会产生利息、手续费、征信记录等),那么就可以使用这些服务。当然,目前我个人使用信用卡会更多一些,上面的分期还款也均是近两年购入的苹果产品免息分期款。
停止记账
经过近 5 个月的记账,这两天有一个念头浮上心头 —— 停止记账。我也开始回想记账的这几个月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?
答案是记账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每个月支出的分类与占比,让我在做消费决策时倾向更为低廉的选择。
从上图的「分类统计」中可以看出,电器数码(其实应该包括手机)占据了最主要的支出。这是因为该分类为苹果产品的每月分期款,虽然占比高,但也都是「吃饭」的家伙;三餐的支出和住房占比差不多,其余的占比就很少了,比如交通我只坐地铁等等。从月份来看,因为六月 618 买了一双鞋、九月入手二手相机、十月父母保险续约而有所起伏,但总体支出合理,也仍在掌握中。从本质上讲,这只是让我对支出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毕竟作为强迫症,我对现有的收入、支出、理财已经做了相应的记录和管理,只是看起来没有记账那么仔细和精准。然而其实记账也很难做到完全精准,比如信用卡偶尔存在一些优惠活动、某些消费需要先储值等等,而且信用卡账期与自然月也存在差异,很难与自己的账本对应对照,理财类如基金、股票也很难动态更新。
而后者也基本没有让我减少消费次数,只是看起来降低了消费的成本。而根据我的个人经验,对于必需品和常用品不能买「垃圾」。必需品买「垃圾」会极大地影响使用感受、降低效率,此时再换回则需要更大的成本。而对于一些新奇的想法,则可以低成本地试错,比如我不知道自己对于使用相机拍照能够坚持多久,且目前因为缺芯数码产品缺货而价格普涨,所以选择购入了二手。
所以综上而言,记账增加了我的额外记录成本,但带来的收益并不明显,所以在这个时间点我决定停止记账。我依旧会坚持记录和整理更为宏观的收入与支出。然而记账也因人而异、因时而异,如果你想搞清楚自己的支出规律、有意识地影响自己的消费决策,记账也许就是你迈入财务管理的第一步。
利益相关
无